反对AI速胜论与速败论

关于AI速胜论

随着AI工具日益便捷,我发现自己的阅读工作流也在悄然改变:从最初的复制粘贴式摘录,演变成了让AI直接总结要点(当然,这里的AI泛指生成式大语言模型)。这与近来被热议的“Vibe Coding”(氛围编程)如出一辙,我称之为“Vibe Writing”——一种假装在写作、假装在思考的状态。

有时候,看着AI“刷刷”地生成大段文字,就好像是我自己写出来的一样,这让我充满了虚假的成就感。但冷静下来想,对于这种连自己都懒得再看一遍的内容,直接公开发布,不仅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,也与倾倒信息垃圾无异。

有人将“Vibe Coding”比作玩老虎机(Slots):当你幸运地“摇”出了想要的代码,便会获得瞬间的多巴胺奖励;如果屡试不中,则会感到沮丧。我想,AI辅助写作也是如此。甚至,不仅是内容创作,就连单纯的文本润色也充满了随机性,最终的产物往往是逻辑碎片化、七零八落的。

当然,很多人会说:“你需要用好Prompt”。但问题在于,每一次大模型更新,几乎都会导致相同Prompt的产出发生变化。反复微调Prompt的过程,更像是在调整一个随机数种子,期望能幸运地压中我们想要的结果。

在2022年AI浪潮刚刚兴起时,我曾习惯于直接贴出AI的回答来解决别人的问题。但我很快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空洞——它不仅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,更违背了一个重要原则:“Trust, but verify”(信任,但要验证)。如果你提出了一个未经验证的思路,本质上也是在消耗他人的时间。

用户并不懒惰,其中很多人都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。但当工具快速、自信、清晰地给出结果时,他们就会出于惯性,放弃思考中困难的部分,不再质疑,不再核实,从而全盘接受。

再一个大模型都使用权也是不平等的,如果你要体验市面上所有最好的模型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。现有的Agent大多也没有看到过多的差异化。

关于AI速败论

当然,我也同样反对“AI速败论”。持这种观点的人倾向于将AI贬低得一无是处,凡是提到AI便一概反对。

然而,AI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,尤其在某些特定领域。例如在编程调试(debug)时,我们常会陷入惯性思维的盲点,而AI却能直接指出错误所在。此外,在一些易于验证真伪的知识领域,AI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划定范围、提供思路。在这些场景下,大模型的“幻觉”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。

总结

用户对AI越有信心,就越不会进行独立思考。反过来,用户越不信任AI,就越可能质疑结果,验证信息,并深入思考。 所以要带质疑的使用AI,而不是盲目的信任和盲目的拒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