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力管理,而非时间管理
计划做得很好,执行却一塌糊涂。偶然了解到一种说法——精力管理。意思是,人并不能真正管理时间,而只能管理精力。别用战术上的勤奋,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阅读这本书《精力管理》。
一天排满十二小时的详细计划,到中午精力就走向负面。人在制定计划时,大脑会产生“任务已完成”的错觉,令人一时很爽;但执行时,却因为忽略休息而精力不足,无法完成任务。计划中常常缺失休息环节,这是执行崩溃的根源之一。
休息的重要性
休息的重要性有多夸张?以运动员为例——在场上得分后的 16~20 秒 内,他们的心跳能降低到每分钟 20 次,这是极高效的精力恢复方式,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忽视这种能力。
平时无论是竞技还是比赛,我们都让自己保持高度专注、神经绷紧,结果一旦放松,就感觉“泄了气”。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利用好碎片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式的休息。
比如我自己健身时,组间休息刷短视频,导致训练效率极低;而和朋友一起交替做组时,我会尽力深呼吸、降低心率,因为我知道如果心率降不下来,到我上场时一定做不动。那时虽然还不懂理论,但身体的反应已经证明了这种方法有效。后来再联系到跑步,控心率也是关键——因为我们无法长时间保持最高的精力集中。
然后在这周开车长途出发,我也践行了休息,在开车前我小憩了20分钟,真的是充满了精力的。以前口口相传的不在下午开车,凌晨开车,这些都是人最疲惫的时候,恰好是人们一天精力用完的时候。
精力管理的基础:体能
想要更好利用精力,首先需要更好的体能。健康不仅让我们幸福感更高,还能提升做事能力。
精力过度使用和精力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状态,需要平衡消耗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放假什么都不做也会感到疲惫。
持续健身能带来身心改善,但若停止一周,改善效果会大幅退步;停止四周,这种改善就会完全消失。
精力的来源
精力的来源主要有四方面:
- 呼吸模式:深呼吸、腹式呼吸能调节心率。
- 饮食内容与时间:少食多餐、低脂蛋白、谷物蔬菜,多喝水(约 1.8L/天)。80% 的食物保持健康高效,剩下 20% 随意享受。
- 睡眠时长与质量:7~8 小时最佳。睡眠不足 4 小时的人死亡率是正常者的 2.5 倍,超过 10 小时的人高出 1.5 倍。
- 白天间歇恢复与身体健康状况:90~120 分钟为一个精力周期(中国人还有午睡习惯)。利用这个节奏,适当在下午 3 点下午茶时间补充能量,都能自然切换状态。我还会在 90 分钟内切分出接水和小便的时间,这样晚上健身和打游戏时精力更充沛。
训练建议
一周三到五次训练,保持心率在最大值的 60%~85% 之间,结合:
- 有氧训练
- 力量训练
- 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
避免在组间刷视频或阅读过于消耗脑力的内容,否则会造成身体与精力的双重消耗。我曾在工作日下班后去卧推和深蹲,如果当天太累,重量会直接降低 20 公斤,并且时常感到头晕。
精力管理的核心
多数人花费太多时间应付眼前危机、满足他人期望,而不是思维清晰地去想:什么才是最重要的,并据此谨慎做选择。
真正的精力管理,不是让你永远保持满格,而是学会在正确的时机,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