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bulaNovaLifeWeekly #14 - 2025年第08周周报
🌤️ 本周关键词
觉醒|流程|自动化|失眠|词根|好奇心|节奏感|情感与理性|输出焦虑|晨跑
本周概览
依然是一个月度集合的周报,关于四月份的总结和五月份的计划。目前自我评估还算是大量的输入缺乏输出,尤其是写作和编程方面。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有所改善。
阅读与学习
《眠》|村上春树
失眠,是觉醒后的困境。
小说中女主角的失眠,表面是生理问题,实则是对“正常生活”的排斥。她拥有一切:丈夫、孩子、家庭、秩序,却在这些结构中感到麻木与窒息。她在婚姻中扮演好妻子和好母亲的角色,却逐渐迷失了“自己”。睡眠代表顺从,失眠象征觉醒,却也意味着行动的无力。
她疯狂阅读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,却坦言“读完没什么留下”。阅读变成一种证明“我还活着”的方式。那种孤独感,是清醒地被困于生活结构中的痛苦。
阅读《眠》的时候,正是某个夜晚,篇幅不长,我一口气读完。突然想起多年前我也曾疯狂买书、读书,而后生活节奏慢下来,书却不再翻开。两个成年人的生活沉闷无比,反倒是饭桌上的孩子,对生活充满了疑问与好奇。
“想没想过为啥最敢畅想都在小时候,最后一步总结提前在大脑成功感受。”
这句歌词让我意识到:**只有保持好奇,才能真正探索生活。**而这也是我读完《代码大全》却感到脑袋空空的原因之一——没有带着问题去读,没有带着真实的好奇去理解。
《埃隆·马斯克传》|清醒的极端
阅读这本传记,像是进入了另一种极端的清醒。
马斯克理性得近乎冷酷,却对工程细节偏执得几乎温柔。他要的是“我知道为什么要花这笔钱”的确定性。他强调“不要自动化不该存在的流程”,这让我愣住了——不仅仅是工厂流程,我们的生活、工作,也有太多“假装有用的仪式”。
他站在人工智能与人类命运的岔路口,说:“我热爱人类。”
这一刻,他不再是硅谷的铁人,而像一个孤独的孩子,在一堆齿轮和公式之间,执拗地守护着心中的那点温柔。
这些文字不再只是成功者的经历,它们也在拷问我自己:我相信什么?在意什么?是否有勇气删去那些不该存在的生活流程?
当然,若马斯克真是我的上司,我可能早就崩溃了。他的极端理性和高强度压迫让我想到一件事: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,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逻辑公式计算。
有趣的发现
英语词源学习
在语言学习中发现了“词根-前缀-后缀”的构词规律。
- 拉丁词根:书面正式语境常见。
port (carry)
→ transport, import - 希腊词根:用于科技、哲学领域。
tele (far)
→ telephone, telescope
了解这个体系后,我发现学英语不再是死记硬背,而是像“拼装积木”般解读单词。学习的第一步,就是要勇敢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。
影评:《大风杀》
一部前半段还能撑住的片子,却在后半段彻底绷不住。
因为对白客和张本煜的喜爱而选择观看这部电影。一开始我以为它是文艺+悬疑片,实际看完后觉得它更像是“为了镜头而拍镜头,为了画面而拍画面”的纯文艺片。
前30分钟还算扎实,特别是到“大哥醒来、曲马多死”的段落,紧张氛围建立得不错,镜头调度也能体现人物情绪。故事看起来逐步走向高潮,观众的期待也被吊了起来。
但转折点后——悍匪被炸死、警察突然开启1V1剧情,逻辑开始崩坏。白客看起来很忙,实际上毫无推进。前面还有寻找钱的情节,后面他仿佛直接从故事中“掉线”。
最离谱的是派出所成了北山随意进出的地方,缺乏现实感。结局中警察与老大的1V1对决更是浮夸至极,情感张力和行为逻辑全线崩溃。
电影的前半段有张力,后半段却沉迷于刻意与形式,丢掉了人物的动机与现实逻辑。
本片最后留下的不是回味,而是失望。
思考与总结
习惯做一件事,并不代表你能做好。
研究发现,在预测自己未来七天的行为时,那些拥有长期习惯的人对自己最有信心,但实际预测最不准。
为什么?因为熟练感会影响判断,让人以为“我掌控得很好”,但这种掌控只是错觉。这也是一个提醒:当我们的生活流程变成“自动化”,就很容易忽视它是否仍然有效。
这也是我最近写代码、写文章时的真实体验——不是缺时间,而是高频重复的“流程”遮蔽了判断力。熟练,不等于质量。
下周计划
跑步还是不能落下。已经减少了去健身房的频率,改为晨跑,发现身体的反馈更好。希望能持续一段时间,让身体和心态同步清醒。
本周语句分享
“我多才多艺 勿贪物 有虚荣心 道心薄弱 不懂世事 我思路有 思里亡 忽 粗 疏 懒 有始无终 却又性情豪迈 我常学托尔斯泰 不断自我解剖 发现我有很强的自信力 浪漫比现实多 自己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改造力 我有时壮心如火 有时目光如炬 有时当着一种美景 便任人类奇想如庄周作蝶翩翩起舞 有时看着极壮烈极辉煌场景 每不知不觉泪如雨 我虽然不懂世事 也受了好多世纪 并经了好多世界苦 但在这古神已死星神未生的黄昏 我孜孜的要 求那片新浪漫主义的乐土”
—— 金世佳(台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