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写在五一之前

时间过得真快,不知不觉中,小半年已经过去,周报悄然变成了月报。最初设定每周一更的时候,我以为会有源源不断的素材可以写,因为写之前脑海里总是满满当当的想法,输出欲强烈。但很快我就发现,当没有积累足够的素材时,写作的冲动也随之减弱。这也促使我更多地去阅读,尤其是在长篇著作阅读障碍时,我便转向一些如《原子习惯》、《卡片笔记》等方法论书籍。

我逐渐意识到,并不是所有书都需要精读。有的书大致浏览一遍就足以把握作者的主旨,许多时候,大量的篇幅只是在反复阐述同一个观点。例如《原子习惯》,这本书虽然是关于心理学和方法论的,但仅仅细读几页,你就会发现作者倾向于使用大量不可考证的例子来支撑他的观点。尽管这些观点本身没有问题—比如如何养成好习惯和摒弃坏习惯的方法都是易懂的—但实际上并不需要死板地按书上的方法来一一实践。

the goal of a book isn’t to get to the last page, it’s to expand your thinking.一本书的目标不是读到最后一页,而是扩展你的思维。

You Are What You Read, Even If You Don’t Always Remember It - Jim Nielsen’s Blog (jim-nielsen.com)

所有被我遗忘的书籍都在无形中塑造了现在的我,尽管我可能已经记不清具体的内容了。这提醒我,每本书都有其价值,不论是立即的启发还是长远的影响。包括不限于书本,我们经历的人和事都无形之中影响我们

🌟 探索角落

Introducing meat–rice: grain with added muscles beefs up protein (nature.com)

牛肉大米

研究人员给大米涂上营养液,然后在上面植入了牛肉细胞,让其生长约一周时间,就变成了牛肉米。

牛肉米呈现粉红色,因为这是细胞培养液的颜色,牛肉细胞本身是无色的。

Shion

rise 平替 但是只支持 windows

🎬 影游日志

📺 影视篇 ★★★★

《热辣滚烫》★★☆☆☆

热辣滚烫 这个电影给了我和年会不能停一样的观感,表演成分严重,就对比原版来说,原版的人物是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角色,他是有完整的成长变化的弧度曲线,人生的起起落落。但是热辣滚烫纯变成贾玲的运动励志片, 贾玲的强烈个人风格和喜剧背景可能在影片中占据了主导地位,这可能会使得电影更偏向于展示其励志和喜剧元素,而不是深入挖掘角色的层次和变化。它更加聚焦于单一明星的表演和励志故事。因为也在健身,对贾玲个人本身是特别敬佩的,大体重健身不仅仅是坚持,还会遇到相当多的运动风险。看了他那个健身花絮,真的太幸苦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