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bulaNovaLifeWeekly #02|工具困境

上一周写了仓鼠收集癖,这一期继续写下我遇到的工具困境。 在众多领域,涌现出许多成熟的工具,其中折腾的最厉害的莫过于笔记软件 从记账到博客,再到日常生活中鼠标、键盘、电脑等外设的挑选,我总是在不断折腾。 我曾阅读了两篇引人深思的文章 Use Boring Technology Dan McKinley :: Choose Boring Technology (mcfunley.com) 第一个文章:讨论了复杂事物带来的额外认知负担。作者以播放 4K 电影时遇到的运动平滑问题为例,说明了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浪费的时间。最终,为了与家人愉快地观看电影,他选择了下载 1080p 版本,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。 第二个文章:这篇文章更侧重于技术选择。作者指出,语言和架构往往不是最关键的,经验更为重要。例如,使用 PHP 和 MySQL 可能听起来很无聊,但这种组合已经被广泛测试和验证,你遇到的问题可能已有解决方案。 这虽然只是作者个人观点,但它们引发了我对"折腾"的深思。我一直热衷于尝试新事物,认为这是乐趣的一部分。自大学以来,我就开始探索各种工具,但回顾过去,我发现这些折腾并没有产生真正有价值的成果。我突然意识到,工具的本质就是辅助,它们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。 新技术的复杂性确实带来了优势,但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认知负担。我们不应该墨守成规,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工具的本质。优秀的写作工具虽好,但最终重要的还是文章的内容。不过,我还是想强调,不断尝试新工具本身并非完全没有价值。从 Word 记事到印象笔记、Typora、Obsidian、Notion,以及 LogSeq 和 VSCode,这些工具的尝试帮助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需求,找到了最适合我的笔记软件。 回归记笔记的初衷和本质,其实就是为了辅助思考,为了增长知识和智慧,为了让自己的成长更高效一点。 生产力不是生产的银弹。固然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,但质变的产生从来都不是因为生产力。牛爵爷用纸和笔推导出太阳的运行轨迹,两弹元勋们靠算盘造出原子弹,NASA 科学家让 4KB 内存的计算机驱动航天飞机。真正的生产力一直都是人。 ——少数派作者 Iapssherd 注意!适合自己的很重要。 我用我现在用的笔记软件举例:我经常换电脑,所以我期望我不同的设备同步,并且格式统一,找的时候好找,具体就用这样的逻辑我找到了适合我的笔记软件。 同步功能 支持 Markdown 笔记分类 不要苛求 ALLINONE,比如我曾经准备在 Notion 上记账, 后面我发现手机上对数据库关联操作太繁琐了,不得不放弃。有时候我们其实需要专注软件的主要功能会轻松很多。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大道至简朋友们,就像我自己搭的这个 Blog 网站(参考如何 30 分钟搭建一套完整独立博客 (guangzhengli.com)),纯粹的静态网页,没有服务器没有 VPS 没有域名,但是 It is work! 🌟 探索角落 上周的 Hacker 里面有一个关于最棒的网页游戏的讨论 ❓Ask HN: What’s the most beautiful web game you’ve seen? | Hacker News ...

十二月 25, 2023 · 1 分钟 · NebulaNova

NebulaNovaLifeWeekly #01|收藏夹谬误

Why 为什么写周刊 WJ.1: 开刊,为什么写周刊 (ursb.me) 最近我阅读了一篇关于编写周刊的文章,这让我反思到自己的博客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。尽管我每天都很忙碌,阅读了众多文章,但回想起来,能够清晰记住的内容却寥寥无几。我的笔记和收藏夹里积累了大量的信息,但仍有不少重要内容被遗漏。这种情况激发了我想要更好地整理和管理我的信息流的愿望。 在这篇文章中,作者提到他是受到一位读者文章的启发才开始编写周刊的。虽然那位读者现在已经暂停更新他的周刊,但我注意到还有一些知名的周刊,如"科技爱好者周刊",仍在持续更新中,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。 How 如何写周刊 周刊第 12 期:每周轮子计划、程序员应该如何写博客 学习笔记阶段:这个阶段的产出主要是一些较为基础的学习笔记,原创度也较低,属于网上一搜一大把那种,对他人的帮助接近于无,还记得当时把一篇文章分享到技术社区上,被某些暴躁的老哥说我误人子弟,更有甚者直接开怼让我干脆把整本书都抄过来,当时有点气馁,但也承认自己的确是很菜,也曾自我怀疑过是否应该继续往中文社区「倒垃圾」,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。据我了解很多程序员刚开始写博客都是写这类学习笔记,也有很多人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,甚至放弃,实在是太可惜了。 资源分享类,写技术文章很难写,有深度的技术文更是难上加上,所以曾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写「资源分享」类的文章,譬如《分享一些好用的网站》、《分享一些好用的 Chrome 扩展》,这类文章写起来压根不费多少时间和经历,你只需要把平时经常使用的网站、工具分享一一罗列出来,,就能在社区上收获不少的点赞收藏,这也是为什么 GitHub 上简体中文项目的 Markdown 项目如此之多的原因,但是我后来意识到,写这类文章对我个人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帮助,如果你知道一些非常有用的工具,你确实应该将它分享出去给更多人,这是非常有价值的,但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满足于只写这类文章。 较有深度的技术文章,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,在技术上有了一些的积累,我开始尝试写一些较有深度的技术文章,包括一些经典面试题讲解、源码阅读、某个知识点深入剖析、一些工具类库的踩坑记录等,写这类文章是最痛苦的,因为你会发现在写的过程突然在某个地方你自己也无法讲清楚,说明你并没有理解透彻,于是只能逼迫自己一边查阅文档、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它讲透,这过程中的收获自然也是非常大,对其他人的帮助也不小。 与技术无关的,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,除了技术以来,总需要聊点其他的东西,有可能是生活上的一些感悟,也有可能是你针对某个事情的看法,这类文章,它既有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,也有可能会因为与读者的看法不同而遭到反感,且很多时候,自己也不确定这些看法到底是不是正确的,所以会害怕被别人看到自己不成熟的一面,我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顾虑,不敢在博客上公开谈论太多与技术无关的事情,但后来发现是我多虑了,因为这类文章,往往最终的读者只有你自己,因为读者看你的文章,他也只会关心对他有帮助的地方,而且即便你当时所记录下来的自己可能是不成熟的,这也是你成长的印记,比如我常常会在迷茫的时候翻看起之前刚踏入职场时写下的《我为什么会成为一名程序员》,告诉自己不要忘了为什么会走上技术这条路,所以不要害怕写技术以外的东西,这些稚嫩的文字很有可能会在多年以后一直激励着你。 我是处于文中所述的第一阶段,一直输出的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学习笔记,说是倒垃圾一点都不为过,也确实没能够坚持下来。 但是也有话道:种一棵树最佳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就是现在。 遂开刊。 开刊的初衷是简单而真诚的:虽然暂时我还写不出有深度的技术文章,但我可以从整理自己的收藏和阅读信息流开始,注重主题和深思。今天的主题,就来探讨一下收藏夹谬误。 📂收藏夹谬误(Collector’s Fallacy) 我们每个人在浏览器中阅读文章,或在各大平台使用媒体软件时,都会用到收藏夹。人类天性就像仓鼠一样,看到觉得不错或稍后想看的内容,就会忍不住收藏,这种行为给我们的认知带来了假象:收藏了就 🟰 我看了、我学了、我会了。随着时间的积累,收藏夹里的内容也越堆越多。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。想想看,你的微信收藏夹或浮窗里,有多少是收藏了但还未阅读的文章呢? 这个心理是普遍的源自于焦虑。 许多人在收藏时,并非真的打算阅读。往往是因为文章太长,一时无法完全阅读,所以先行收藏。这种情况下,收藏更像是一种逃避,而非真正的保存。 如何克服这种"收藏夹谬误", 意识提升:首先意识到自己是否有这种倾向,承认仅仅收集而不实际使用信息的行为是不高效的。 设定目标和限制:对收集的内容设定明确的目标和限制。比如,在收藏新信息前先决定如何和何时使用它们。 定期清理:定期检查并清理收藏夹。如果某些内容长时间未使用,考虑删除它们。 改善组织方法:使用有效的组织系统来管理收集的信息,比如分类文件夹、使用标签等,这样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并使用这些资源。 强化使用习惯:培养阅读和实际使用收集信息的习惯。比如,设定每周阅读收藏文章的时间。 质量而非数量:专注于收集质量高的信息,而不是大量的信息。这可以通过评估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来实现 确保内容真正是对自己有价值的,再收藏起来。 最后,应该给收藏的内容做上标记,确保下一次自己看到这内容时,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阅读它。 收藏的方法论和工具很多先不展开了,就聊聊如何处理已经堆积如山的 inbox 💭 处理思路 提出问题自然要思索解决方案,面对日益膨胀的 Edge 收藏夹,我意识到单纯依靠文件夹分类已不足以有效管理众多收藏。我的收藏内容五花八门,涉及 B 站课程、小红书菜谱、豆瓣书单、GitHub 工具,以及微博博文等。为了更好地组织这些信息,我开始采用多标签系统,例如给内容打上【文章,课程,Unity】等标签,并将它们链接到特定目标,如【游戏开发】。 为此,我选择了 Notion 作为我的主要知识管理工具。Notion 的灵活性和用户友好的界面让它成为理想的选择。它支持多种组织方式,包括数据库、页面链接和标签系统,非常适合处理和整理大量信息。此外,Notion 的跨平台功能也是一个重要优势,它允许我在不同设备上同步和访问数据。 虽然还有其他工具如 Obsidian 和 Zotero,但是只用 Notion 举例: 多维度标签:为您的网页收藏创建不同类型的标签,比如按主题、内容类型(如文章、视频、工具)、阅读状态(如"待阅读"、“已阅读”)等。这样可以从多个角度快速找到所需的网页。 优化检索功能:利用 Notion 的强大搜索功能,可以快速地通过关键词、标签甚至内容来查找特定的收藏。这大大提高了查找效率。 链接与注释:在 Notion 中保存网页链接时,可以附加个人笔记或摘要。这样即使在没有打开链接的情况下,也能快速回顾网页的主要内容。 建立良好习惯,成为知识的管理者而非仅仅是收藏者 定期整理和回顾知识收藏。,仅收藏信息像一只松鼠一样积攒坚果,并不能真正帮助我吸收和利用这些知识。相反,定期清理信息,剔除不再相关的内容,是提升知识管理效率的关键。而这个过程确实需要一个动力。我发现写作是激励阅读的强大动力。写作不仅是分享和表达知识的方式,更是对所读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消化过程。这种持续的阅读、整理、写作循环,是提升自身的知识管理和创造能力的核心。 ...

十二月 15, 2023 · 2 分钟 · NebulaNova